首页 > 直播周刊 > 资讯 > 正文
宁夏:特色产业打造就业“金名片”-世界热点评
2024-10-15 14:08:24  来源: 光明网  

“一碗凉皮,多放辣子”“老板,三份带走”……日前,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的“一棵树”凉皮店里挤满了人,没座位的食客选择打包带走。

“别瞧这店面不大,一天少说卖500份呢。”店主杨清廉告诉记者,这几年,政府大力支持“大武口凉皮”品牌打造和技能培训,他的店铺培训学员100多人,有的还创业当老板,把凉皮店开到了深圳。“出了大武口,咱的凉皮也很受欢迎,我们有5名跨市跑腿的‘代购’。”

“三线”建设时期,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来到石嘴山,不同地域文化融合孕育出独特的饮食风味,“大武口凉皮”这一特色小吃逐渐走进大众视野。“我们成立了凉皮产业协会,注册‘大武口凉皮’品牌,通过政策扶持、培训强化、跟踪服务等,产业规模和品牌效应逐渐显现出来。”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就业创业服务局局长王建新说。


(资料图)

一碗凉皮从路边摊走向产业化,带火了一个劳务品牌。据统计,石嘴山市登记注册“大武口凉皮”的生产经营单位达600余家,“大武口凉皮师”达1500余人,带动就业1.2万余人,还在北京、山东等地建立加盟店,仅大武口区每年的凉皮年销售额就达1.5亿元。

产业与就业如何实现双向驱动?宁夏聚焦重点产业、地域特色等,实施创建一个劳务品牌、建设一个培训基地、扶持一个领军企业、建立一个行业协会的“四个一”计划,特色化、差异化、精准化培育劳务品牌,挖掘就业创业潜力。

“我们每年拿出600多万元开展劳务品牌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,依托职业院校、技工院校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开展‘订单、定岗、定向’式培训,助推劳动力输出由‘体力型’向‘技能型’转变。”宁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副处长张艳丽说。

,在“中国枸杞之乡”宁夏中宁县的枸杞种植基地,枸杞树进入短暂休眠,闲下来的工人们陆续开启技能“充电”模式。“前些年自家种枸杞,不懂技术、不抓细节,果子品质就是上不去。自打到基地参加技能培训,起苗、修剪、采摘,学了不少知识,现在也是半个专家咧。”宁夏杞鑫种业有限公司田间技工贺晓艳告诉记者。

在中宁县,像贺晓艳一样通过培训成长起来的技术工人,颇受欢迎。“每年种植和采摘季,到处都缺人,为了解决技能人才‘用工荒’,我们建立枸杞田间学校,面向社会开展技术培训,不少参训农民现在已经是基地的技术骨干了。”宁夏杞鑫种业有限公司企划部部长邢学武说,“工人们把技术学通学透了,不仅活儿干得利索,出去还给别人当老师呢。”

枸杞产业作为宁夏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,是吸引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阵地,仅中宁县枸杞全产业链从业人员就有12万人。当地成立了枸杞专项职业能力培训考核中心、枸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和高标准培训实操基地,累计培训枸杞硬枝扦插、枸杞树修剪等技能人才6000余人。“懂不懂技术,工资完全是两个档次。”中宁县劳务经纪人罗忠海告诉记者,就拿劳务输出来说,每年在青海和新疆等枸杞种植区的中宁枸杞技工达2.1万人,月收入起步4500元,高级技工工资甚至达8500元,日结工资比其他地区工人高50元左右。

传统特色美食也让“吴忠厨师”的名号响当当。一大早,位于吴忠市利通区的苏子早茶文化体验中心里,一碗牛肉面、一壶八宝茶,加上传统面点、特色小菜成了早餐“标配”。“这顿早餐可不简单,50位‘吴忠厨师’精心烹饪,传统熟牛肉制作技艺还是利通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。”店主赵亮忙前跑后招呼客人。

吴忠市将餐饮烹饪技能、特色美食制作纳入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,打造“吴忠厨师”劳务品牌,开展覆盖1.65万人的中式烹饪、中式面点和油香制作等专项能力培训。吴忠厨师在区内外经营的特色餐饮企业和店面达3000余家,带动就地就业和转移就业10万余人,年均收入6万元,“吃在吴忠”已经成为城市招牌。

如今,在宁夏,特色优势产业孕育出“中宁枸杞技工”“贺兰山东麓葡萄种酿工”等32个“宁字号”劳务品牌,从业人员达28.4万人,带动就业46.1万人,年创造经济效益191亿元。“一县一品”劳务品牌矩阵基本形成,成为激发创业活力、拉动就业增长、促进群众增收的“金名片”。